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能想到,那个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晚年竟沦落到要靠乞讨度日?那个被后世誉为“田园诗人”的隐士,最后却因贫病交加而离世?
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真实人生竟如此悲凉,究竟是什么让他诗意栖居走向凄凉结局的?
展开剩余88%陶渊明的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经典诗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安于田园的隐士形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诗人的现实生活却远非诗中描绘的那般美好。
陶渊明是个多情种,一生中先后娶了三个老婆。
第一任夫人命运坎坷,生产时不幸去世,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第二任夫人姓陈,为陶渊明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老三和老四还是一对双胞胎;最后一任夫人名叫翟玉英,比陶渊明小了整整12岁,为他添了一儿一女。
算下来,陶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真可谓是儿女成群。
然而儿女虽多,却无一人成器。
陶渊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说实在的,让人不敢恭维。
他没给孩子们定什么明确的目标,对大儿子的期望也就是平平安安地长大,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导致他的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
到了晚年,陶渊明写了一首《责子》诗,埋怨儿子们不成器,但细想想,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种下的苦果吗?
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一生走走停停,前后辞官五次。
最后一次是在他41岁那年,也就是公元405年,从彭泽县令的位子上辞职,原因竟是他不愿意为了那点儿俸禄就低三下四,更不想恭恭敬敬地迎接朝廷派来的督察官。
而这一辞,就此开启了他的归隐生活。
但陶渊明回老家隐居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刚开始还算过得去,毕竟手头还有些积蓄,可好景不长,回家的第三年就遇上了火灾,房子和家当全都化为灰烬。
从40岁正式归隐开始,他的生活就越来越拮据,到了50岁,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又穷又病,真是雪上加霜。
54岁那年,陶渊明写了一首《饮酒》诗,描述了他那时的贫困生活,等到61岁那年,也就是公元426年,因为闹饥荒,他甚至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
想想看,一个曾经的县令,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竟然沦落到要靠乞讨维生,这是何等的凄凉?
不过说起陶渊明的农耕生活,倒是颇有几分意思。
他回乡种地,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种了些豆子,可惜他不太会打理,地里杂草丛生。
虽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干活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冬天的时候,经常是又冷又饿,真是苦不堪言,这哪里是什么诗意田园生活,分明就是一个不懂农事的文人在硬撑罢了。
陶渊明最突出爱好就是喝酒,可以说到了酗酒的地步,几乎天天都要喝上几杯,下地干活的时候还带个酒壶。
除了爱喝酒,他的生活作息也不太规律,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贫困。
回过头来看陶渊明的一生,他的贫困跟他那懒散、爱喝酒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虽然在诗歌里,他把隐居生活描绘得挺潇洒,但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美好,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自己,也连累了他的家人。
61岁那年因为饥荒不得不出去讨饭,第二年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享年62岁,临终前,他写了一封《与子俨等书》,表达了对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后悔之情。
而这份遗书,仿佛是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总结和反思。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后人也没能扭转家族的颓势,这一千多年来,陶氏家族真没出过几个有名气的人物。
不过倒是有个叫陶勇祥的电台主播,自称是陶渊明的后人,只是这事儿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细细品味陶渊明的一生,不难发现他身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他向往自由,却又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牵绊;他追求闲适,却又无法真正适应农村生活;他醉心诗酒,却又深陷于生活的窘境。
这些矛盾,构成了陶渊明复杂而又真实的人生。
陶渊明的选择是否真的值得效仿?他的隐居生活是否真的如诗中描绘的那般美好?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明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陶渊明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折射出当时官场的腐败;他晚年的贫困生活,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诗作流传千古,他的隐居生活被后人广为传颂,然而当我们揭开他生活的真相时,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陶渊明。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隐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软弱的普通人,他的选择带来了诗意,也带来了艰辛;他的生活有高尚的追求,也有难以摆脱的世俗烦恼。
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追求理想时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
生活中的每个选择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获得了一时的自由,但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长期的困境。
此外,他的放任自流导致了子女的平庸。无疑,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在追求自己理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下一代的培养。
生活从来就不是诗歌中的模样,即便是被称为“隐居始祖”的陶渊明,他的现实生活也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这不是要否定陶渊明的选择,而是要我们以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看待生活中的选择。
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样一个陶渊明:他有才华,有理想,有追求;他也有缺点,有软弱,有无奈。
他的人生轨迹,从诗意走向凄凉,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的烙印,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让我们思考了生活的真谛。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陶渊明,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思考的历史人物。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参考资料:
1.李长之.陶渊明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6
2.北京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266-358
3.新视野下的陶渊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配资投资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官方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