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枢纽,在军事、交通、经济等多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抗战中的“西北生命线”,不仅保障了物资供应,更成为连接国际援华与国内抗战的关键纽带,是中国抗战史上不可忽略的战略后方,其工业、交通的发展也为战后西北建设奠定了基础。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仍然历历在目,那些在抗战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先辈们永远值得铭记。
烽火映照下的西北重镇
漫步在黄河风情线,指尖拂过中山桥冰凉的铁索,历史的回响在耳畔激荡。抗战岁月里,兰州是西北大地的“红色驿站”,八路军办事处昼夜不歇运转,战士们顶着空袭运送物资;土坯房的窗棂里,彻夜不灭的油灯映照着抄写密电的身影。如今,黄河两岸霓虹璀璨,中山铁桥横跨两岸,羊皮筏子变成了游船,古老的渡口化作游人如织的码头。从战火纷飞的西北重镇到岁月静好的热土,兰州以坚韧书写着跨越时空的壮丽诗篇。
展开剩余86%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社会各界群情激愤,全国各地抗战呼声四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兰州,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要冲。作为连接苏联与中国内地的交通枢纽,兰州既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输送抗日力量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查永国坚定地说道,“兰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见证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全民族抗战时期,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复杂局势,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争取战略支援,在陕甘宁边区与共产国际之间开辟了多条秘密交通线。其中,以西安、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为枢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通过航空运输、陆路通道和无线电通讯三位一体的运作体系,承担起人员转移、情报传递与物资输送的战略任务,成为连接中国抗日战场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通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苏联援华的军火、物资,如飞机、大炮、弹药等,都要经新疆、甘肃运往抗日前线。
为了保障物资运输的顺畅,甘肃积极投身于交通建设。甘新公路的全线完工,极大地改善了西北的陆路运输条件,成为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同时,作为枢纽的兰州建立了有5个机场的机场群,中川机场(当时为军用机场)以及周边的武威、张掖、酒泉等机场的建设与完善,构建起了空中运输网络,苏联援华航空队频繁起降,不仅运输物资,还参与对日空战,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日军为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多次对兰州发动空袭。据史料记载,从1937年11月到1943年10月,日军飞机共计出动670架次,空袭36次,投弹2738枚,造成死伤406人,炸毁房屋21669间,给兰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2003年李文生老人捐赠给我馆的一件记载着日军轰炸兰州的历史见证。”在馆内展示的一扇深嵌日机弹片的木门旁,馆长查永国动情地说道,“木门见证着日本侵略军轰炸兰州的罪行,也讲述着兰州人民、中国空军驻兰部队和苏联志愿航空队一起奋起反击的英雄篇章。”
在经济领域,兰州也为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大量工厂在兰州落地生根,兰州炼油厂(甘肃油矿局)、西北机器厂等成为兰州工业发展的支柱。这些工厂迅速投入生产,制造武器弹药、生产石油等战略物资,满足前线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兰州本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兰州近代工业的基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保证苏联援华物资的顺利运输,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应运而生,就此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的重要战斗堡垒。
红色堡垒的建立与坚守
1937年,在西北重镇兰州,一块镌刻着“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牌匾在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门前悄然挂起。这座看似普通的民居,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连接大后方与抗日前线的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坚强堡垒,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金城兰州注入了澎湃的革命力量。周恩来同志曾亲切地称它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推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斑驳的木门,干燥的青砖气息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文件在玻璃展柜中静静舒展,铅笔字迹因岁月晕染变成浅灰,却仍能窥见当年战事的紧迫与危急。谢觉哉的皮箱、伍修权使用过的铁床、彭加仑的眼镜、丛德滋在狱中使用过的毛毯……一件件文物,一张张老照片,无一不在默默讲述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1937年5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彭加伦等在甘肃兰州南滩街54号(今城关区甘南路700号)建立半公开的红军联络处,对外称之为“彭公馆”,同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八路军驻甘办事处,1938年2月迁至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314号)。彭加伦、伍修权先后担任处长,谢觉哉任中共中央代表。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肩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营救西路军被俘失散人员、转运苏联援华物资、接待中央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往返苏联、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指导中共甘肃工委工作等重要职责,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战略支点。
物资转运和人员输送是驻甘办事处承担的重要任务,办事处设立了专门的物资转运站,负责接收、保管和转运苏联援华物资,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将大量物资及时、安全地运往抗日前线,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承担着接送党的重要领导干部往来于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任务。期间,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先后接待和护送了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一批批党的重要干部往返延安——新疆——苏联,出色地完成了“革命的接待站”的光荣任务。
在抗日宣传方面,为了唤起民众,组织抗日力量,驻甘办事处协助地下党组织——甘肃工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群众工作,在办事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革命的进步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迅速发展,建立了“省外留学生抗战团”“青年抗战团”“妇女慰劳会”等抗日救亡团体,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在办事处的影响下,奔赴抗日前线,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茅盾、老舍、张仲实等先后来到兰州,参与抗日救亡宣传,为兰州的文化抗战增添了亮丽色彩。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从1937年5月成立到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只有六年多的时间,但这里曾汇聚起无数热血力量,用信念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战壮歌。如今,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院落已变身为纪念馆,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传奇,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传承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
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
“把日寇赶出中国去!”“赶出中国去!”“赶出中国去!”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原址小院里,参加《红色驿站》情景剧演出的高校青年学子们,振臂高呼着。
这是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酒泉路旧址上演的沉浸式情景党课《红色驿站》。情景党课以《谢觉哉日记》为创作蓝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入挖掘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历史故事,将尘封的历史记忆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一个金字招牌。
“作为甘肃唯一一家以抗战遗存为依托的革命纪念馆,我们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作为己任,努力让历史发声,让红色记忆永驻人心。”谈及新时代纪念馆的使命,馆长查永国说道。
近年来,纪念馆不断创新展陈形式,提升展陈水平。在《热血陇原——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览》《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原状陈列展览》《祁连巍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以及《红军联络处原状陈列展》4个常设主题展览的基础之上,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依托扎实的学术成果,先后策划了《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无名丰碑——甘肃隐蔽斗争历史展》《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推动各民族团结抗战主题教育展》《谢觉哉: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抗战烽火中的少年儿童》等一批精品展陈项目。
每年,纪念馆都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红色故事宣讲”“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红星闪闪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小讲解员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红色历史。同时,纪念馆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线上展陈宣教阵地,搭建“网上红馆”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延伸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据统计,每年到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数达50余万人次,线上受众更是超过百万人次。
同时,纪念馆还积极与学校合作,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让红色基因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纪念馆还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代、专家学者等走进校园,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今年5月,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以其抗战时期建筑风貌及独特的革命历史价值成功入选“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成为甘肃省本批唯一入选的抗战遗址类建筑。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配资投资,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持续向世人传递着红色精神的力量。
发布于:甘肃省配资官方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