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许霞 杨洲 李波配资投资
自2018年以来,世界制造业大会已成功举办7届。2019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制造业大会致贺信,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上标定了大会新方位,引领大会逐步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盛会。
金秋时节,相聚合肥。一年一度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如期而至。回望来时路,安徽已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升级,呈现“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量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良好态势。
奋力往前赶
制造大省加速蝶变
近年来,安徽工业经济“往前赶”气势如虹。
“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营收由2020年的3.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万亿元,位次由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4%,迈入了“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持续做大产业规模,是实现跨越升级的关键。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七个强省”,其中包括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培育形成率先突破万亿级的汽车产业,突破万亿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绿色食品、现代化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产业,突破3000亿元的优质钢材、智能家电(居)、橡塑制品产业,超千亿元的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产业。
近年来,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尤为亮眼,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合肥市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已集聚蔚来、比亚迪、江淮等6家整车企业、400余家零部件企业。在合肥北城的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比亚迪项目落地后,迅速吸引银轮股份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前来投资。
“我们与合肥五六家主机厂都有合作,属地化生产后,客户都在周边,运输只需要三四十分钟,实现降本增效。”安徽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苍海表示,银轮股份在安徽不仅是建设一个工厂,而是要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芜湖市世界著名汽车城建设成效初显。奇瑞集团2024年营业收入达4800亿元,连续22年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入围2024《财富》世界500强。
马鞍山市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创新策源地和智造基地,汉马科技深度融入安徽汽车产业布局,与合肥、芜湖形成品类互补、三地联动的协同发展格局。
据悉,“十四五”以来,安徽汽车年产量已增长2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增长15倍。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在建设“制造强省”目标引领下,安徽各市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持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良好增长态势。比如:
滁州市在安徽省率先建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半导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器械、智能家居、新型化工、绿色食品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2024年,该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300亿元,比2020年增长超1600亿元。
芜湖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2024年,该市规上工业企业达2418家;年营业收入8566亿元,同比增长16.3%。
据统计,今年1—7月,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长三角第1位、中部地区第1位;今年上半年,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4.3%,“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主攻新产业
推动结构向优、质量向好
8月11日上午,全球首条搭载无精密金属掩模版技术的高世代AMOLED产线——合肥国显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合肥市新站高新区举行了主厂房封顶仪式。该项目是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额超500亿元。
该项目建设也是安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2021年,安徽省就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高端绿色食品、新材料、数字创意、节能环保十大新兴产业。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当仁不让,在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大展身手。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五试点”市;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新型显示综合实力全国第一,集成电路成为全国五大重点布局城市之一,人工智能入围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芜湖市也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电科钻石飞机成为国内首家取得“国外TC证+中国PC证”的飞机生产制造企业;楚江新材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马鞍山市全力做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积极拓展先进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和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积极推进省级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基地建设;聚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汉马科技成功下线首批醇氢新能源客车,实现从“重卡领跑”到“客货并进”的战略升级。2020年至2024年,马鞍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19%。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7%,增速和占比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和第6位。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约为规上工业增速的2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位提升至第6位;人均创造工业营收由146.8万元提升至187.2万元,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出效益和税收分别增长约30%、40%。
前瞻性布局
安徽制造向未来进发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正不断催生颠覆性的新科技、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展出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三证齐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的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吸引众多参会嘉宾驻足观摩,惊叹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据了解,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合肥市将举办无人机产业发展对接会暨全空间无人体系展,全面展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低空智联装备等领域最新技术和产品,同期开展无人驾驶、低空配送、载人飞行等动态体验。
具有颠覆性、创新性、前瞻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往往能引领未来经济发展,而安徽已围绕多个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
2024年2月,安徽启动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工作,聚焦“7+N”领域和方向,即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未来网络、生命与健康、先进材料七个重点领域,兼顾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和方向布局发展。
2024年9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公布2024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拟筹建名单,提出筹建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芜湖低空经济省未来产业先导区、马鞍山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等10个先导区,未来产业的“安徽版图”初步成型。
随着目标导向进一步明确,安徽各地抢抓机遇,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推动产业实体落地并发展壮大。比如,合肥市蜀山区在参与建设合肥通用人工智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同时,还积极发展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低空经济业态,覆盖了无人机制造、无人机管控、飞手训练、低空旅游等业务领域。
在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软件园一期的无人机共享机场,不时就有无人机拔地而起飞向高空。安徽斯帕斯科技有限公司在蜀山区已开展无人机共享机场试点工作,初期计划建设13个无人机共享机场,打造无人机“空中交通管廊”。
“就像空中大脑,依托低空大模型、AI智能调控、航线自动规划等能力,可控制6000架无人机,能实现航线生成、避障执行、充电反馈、全自动闭环作业、物流配送、城市巡检、应急响应等功能,让空中交管安全、高效、可持续。”安徽斯帕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小凯解释道。
产业在蝶变,未来在生长。当世界制造业大会再度迎来全球聚焦配资投资,安徽制造信心满满,向更远的未来进发。
配资官方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